-
2800+
全球覆盖节点
-
0.01s
平均响应时间
-
70+
覆盖国家
-
130T
输出带宽
分区这件小事,看似简单,实际上关系到服务器的稳定性、扩展性和运维效率。对浪潮服务器而言,正确的分区策略不仅能让系统跑得更顺畅,还能让日后扩容、备份和故障排查变得更加从容。下面这份指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,带你把“分区这件事”讲清楚,包含从准备到落地的完整思路,兼顾新手友好与管理员的实战需要,力求把常见场景覆盖到位。你就按需要选用合适的分区方案,不必强行照搬。
一、先把底层盘面搞清楚。要分区,先确认你手里的磁盘组成和RAID/控制器状态。可以用 lsblk、fdisk -l、blkid、parted -i -l 等命令快速查看磁盘结构和分区情况。若是带 RAID 的浪潮服务器,先把逻辑磁盘和物理磁盘的关系理清,明确哪些磁盘在一个虚拟盘中,哪些直接暴露在系统中。了解磁盘总容量、型号、接口(SATA/SSD/NVMe)和当前使用情况,是后续分区设计的前提。
二、分区表的选择:GPT 还是 MBR。现代服务器建议使用 GPT,特别是在 EFI/UEFI 启动环境下。GPT对分区数量和容量没有MBR那种极限约束,适合大容量盘和未来扩展。若服务器仍然在传统BIOS + MBR 的搭配下运行,出于兼容性考虑也可以使用 MBR,但要注意分区数量和最大扇区尺寸的限制,以及引导分区的设置。
三、设计分区的基本思路。常见的分区模型有两种:简化型与分区化两阶段型。简单型通常把根文件系统 / 和数据独立到一个分区,适合小型或快速上线的场景;分区化两阶段型则把 /boot、/、/home、/var、/tmp、swap 等分区拆开,甚至将数据和日志放在独立的分区或逻辑卷(LVM)中,便于容量管理和性能调优。浪潮服务器往往配合大容量存储和容错需求,推荐的思路是把系统盘和数据盘分开,并在数据盘上考虑使用 LVM 进行灵活扩容。
四、决定是否用 LVM(逻辑卷管理)。使用 LVM,可以在不重装系统的情况下扩展逻辑卷、调整文件系统大小。典型做法是在数据盘或专门的磁盘上建立一个物理卷 PV,然后把它加入一个卷组 VG,最后在 VG 上创建一个或多个逻辑卷 LV,再在 LV 上创建文件系统并挂载。LVM 的优点是动态扩容、快照能力和灵活的分区布局,缺点是配置和维护稍微复杂一些。对于需要频繁扩容或变更分区布局的生产环境,LVM 往往是最佳实践之一。
五、给出一个常见的分区组合(推荐方案A或方案B中的任意一种)。方案A:系统分区独立,数据分区独立,启用 swap;方案B:采用全盘 LVM,根分区和数据分区都在同一个卷组内动态分配。具体如下:
方案A(推荐在新服务器上快速上线的场景):/boot 1G、/ 分区 20G~40G、swap 8G(RAM 大小决定)、/home 余量充足、/var/log、/var、/data 可分区或 LV。方案B(偏向高可扩展性的场景):创建一个含 /boot 的小分区,其他全部进入一个或多个 LVM 卷组,/、/data、/home、/var、/tmp 等作为 LV 动态分配。
六、具体分区步骤(非 GUI 情况下的命令化实现,便于快速落地)。以下以一个新磁盘 /dev/sdb 为例,演示在 GPT 表下创建分区并准备 LVM 的流程。先确保目标磁盘上没有重要数据,执行前请做好备份。
1) 创建 GPT 表格:parted /dev/sdb -- mklabel gpt
2) 创建引导分区(/boot):parted /dev/sdb -- partman 1MiB 1GiB
3) 创建根分区或 LV 的基础分区:parted /dev/sdb -- mkpart primary ext4 1GiB 50GiB
4) 创建数据分区:parted /dev/sdb -- mkpart primary ext4 50GiB 100%
5) 将分区标记为它们的使用角色(可选):parted /dev/sdb set 1 boot on
6) 以便后续使用 LVM,建立物理卷:pvcreate /dev/sdb2 /dev/sdb3(如果分区分为多块)
7) 创建卷组:vgcreate vg_data /dev/sdb2 /dev/sdb3
8) 在 VG 上创建逻辑卷:lvcreate -L 20G -n lv_root vg_data;lvcreate -L 40G -n lv_home vg_data
9) 为 LV 创建文件系统:mkfs.ext4 /dev/vg_data/lv_root;mkfs.ext4 /dev/vg_data/lv_home
10) 将 LV 挂载:mkdir -p /mnt/root /mnt/home; mount /dev/vg_data/lv_root /mnt/root; mount /dev/vg_data/lv_home /mnt/home
11) 配置 fstab:UUID=$(blkid -s UUID -o value /dev/vg_data/lv_root) / ext4 defaults 0 1,UUID=$(blkid -s UUID -o value /dev/vg_data/lv_home) /home ext4 defaults 0 2
以上步骤给出的是一个粗略流程,实际情况需结合服务器型号和目标 Linux 发行版再微调。
七、分区格式化与挂载的注意点。对根分区务必使用支持的文件系统类型(如 ext4、xfs、btrfs 取决于发行版与内核版本)。若选择 SSD,考虑 passende 的挂载选项,如 noatime、discard、barrier 等,以提升性能和减少写放大。对于数据库、日志等高 I/O 区域,建议将它们放在独立的分区或 LV 上,并使用 ext4 或 xfs 的合适选项来优化吞吐与并发。
八、/boot 分区的作用与保障。/boot 用来容纳引导相关文件,通常需要保留一定容量,且不要与大量日志或数据混放。若使用 UEFI 启动,/boot 通常位于一个独立分区并使用 FAT32 亲和的分区类型,且在引导加载器 grub 的安装路径上要确保正确指向。对对新装系统而言,/boot 的容量并不高,1G 足够,后续如增大系统分区也要确保 /boot 不被挤占。
九、关于 LVM 的一些实战要点。使用 LVM 时,建议在 VG 上分出一个专门用于系统分区的 LV(如 lv_root)和一个用于数据的 LV(如 lv_data),并在需要扩容时只需 lvextend 与 resize2fs/mkfs.xfs 即可,尽量避免对根分区直接扩容带来的风险。对快照的需求,可以在非生产高负载时进行,避免对性能造成额外压力。定期检查卷组的空闲空间,及时扩容以避免运行时容量不足。
十、系统启动与引导的注意事项。若使用传统 BIOS + MBR 的组合,grub-install 需要指向磁盘的 MBR;若使用 EFI + GPT,则需要安装 grub-efi,并确保 /boot/efi 挂载正确。无论哪种方案,确保引导分区不可写入过多临时数据,避免出现启动失败的情况。完成分区后,执行 update-grub 或 grub2-mkconfig 来生成引导配置,确保新分区结构被正确识别。
十一、服务器性能与管理的扩展建议。把数据磁盘分离到独立的卷组中,有助于 I/O 隔离和日志/数据库的性能稳定。对高并发场景,可以考虑把 /var、/var/log 和数据库数据放在不同的物理磁盘或 LVM LV 上,并结合合适的 I/O 调度策略(如 mq-deadline、 bfq 等)以提升吞吐。对 RAM 较大的服务器,可以把 swap 的大小设置为 1~2 倍于实际可用内存,必要时考虑使用 zram 做实时压缩 swap 的缓存。
十二、在浪潮服务器环境中的一些实操小贴士。若服务器具备硬件 RAID 控制器,先在 RAID 层面做容量分区与热备份的初步规划,再把操作系统/数据分区落地到虚拟磁盘上,尽量避免在同一物理磁盘上同时承载系统和大量数据,以降低单点故障风险。使用 IPMI 或控制台管理工具时,确保在安装阶段就能看到正确的磁盘枚举和分区布局,避免现场掉线导致的分区错配。
十三、常见问题快速排查。若发现根分区崩溃、挂载失败或引导异常,优先检查分区表类型、UUID 是否正确、fstab 条目是否写错,以及引导加载器是否正确指向新分区。对数据盘的 I/O 异常,可以查看 dmesg、iostat、sar 的输出,定位是否因为分区错位、坏道或驱动问题导致性能下滑。必要时,利用 Live CD/救援环境先进行数据备份与分区修复,再回到正式系统中进行重分区或扩容。
十四、广告随手寄。顺便打个广告,玩游戏想要赚零花钱就上七评赏金榜,网站地址:bbs.77.ink
十五、风格化回合收束的脑筋急转弯式结尾。分区到底是把空间分成了多少块,又是谁决定了每块空间的命运?如果你把磁盘想成一座城,分区就像划出城门和城池的边界线——你以为扎稳了吗?可当你再回头看看,城门外的风从哪边吹来,城墙内的光从何而来,答案竟隐藏在你下一次扩容的那条命令里,这样的分区到底是不是你想要的答案呢……
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爱美儿网络工作室携手三大公有云,无论用户身在何处,均能获得灵活流畅的体验
2800+
0.01s
70+
130T